第十屆TIDF選片指南文字整理(上)

作者
何思瑩
日期:2016.04.09
時間:14:00-17:00
地點:光點華山電影館2F藝文廳
講者: 
林木材(TIDF策展人)
吳  凡(TIDF活動統籌)
王派彰(知名策展人、紀錄片製作人) 
黃建宏(知名影像研究學者)
 

開場

 
林木材:TIDF的核心精神是「再見.真實」,我們希望交給觀眾更寬闊的視野,以更多元的眼光來看紀錄片。今年我們總共選了134部紀錄片、191個場次,每一部影片都有1到2次的映後座談,同時也規劃了非常豐富的論壇(日日談)、工作坊等活動,希望能打造一個自在交流的空間、互相對話。
 
 
20160409-tidf_xuan_pian_zhi_nan_-0362.jpg
 

國際競賽

 
吳凡:「國際競賽」單元從全世界1,210部紀錄片精選出15部,題材多元,包含當前國際的重要議題,手法和表現形式上也有不同的美學思考,我沒辦法一一介紹,以下就推薦幾部私心片單,
 
挪威年少時代》的導演本身就是紀錄片導演,他拿起攝影機拍攝兩個兒子的成長過程,是私密的家庭電影。但是從中可以看到導演怎麼去拿捏紀錄片導演和母親的身份,同時,從出生到青少年的階段,孩子的變化是什麼?和母親的關係又是什麼?我覺得動人的地方除了他們緊密的情感之外,也包含孩子長大有了自己主觀意識之後,開始走上和父母期望不一樣的道路,這部分的記錄很細膩。
 
浴主之血》講的是在奈及利亞的三角洲地區,石油的開發怎麼損害環境,但人們卻又不得不依賴石油而生。節奏和緩,但是一段段影像堆疊成一部細緻的作品,娓娓道出人的生存處境,非常有力量。
 
行過天堂之火》是我們十個初選委員全都給A的影片,絕對是必看片!講的雖然是難民、移民的議題,但導演卻使用完全不一樣的手法去呈現。第一人稱的攝影機,亡魂遊走的方式,來探問這些難民來到歐洲之後是否真的能找到他們的天堂?
 
用影片內容來分的話,如果你對家庭電影有興趣的話,可以選《挪威年少時代》、《法薩爾特家族秘密》;對環境、發展感興趣的話,可以看 《內莉妲的祈禱》、《浴主之血》;喜歡人物傳記片的話,《打開黃色大門》講的是知名街拍攝影家Lutz DILLE的故事;喜歡文學的話,推薦看《名為自由的詩》和《日曜日式散步者》;對政治、反抗有興趣的話,就看《新聞不死》和《基輔/莫斯科》;如果你想看手法特別、奇幻的片,就選《流浪者幻遊》、《行過天堂之火》、《打開黃色大門》。
 
林木材:今年國際競賽有兩部台灣的影片《日曜日式散步者》和《殘響世界》,都是跨界的作品,導演也都不是傳統的紀錄片工作者,而是在實驗影像的領域長期耕耘。
 
特別介紹《乾涸之境》,這部片的導演在2004年曾以《法與情》獲得TIDF的首獎,這是他睽違12年再次入圍。
 

亞洲視野競賽

 
黃建宏:「亞洲視野競賽」和「國際競賽」一樣有著非常豐富的面貌,但從預告片中可以感受到截然不同的節奏,亞洲的導演無論是在處理宏大或私密的議題,共同點就是皆提出非常細膩的結構和情感。
 
夜寐之城》提出的問題很有趣:居無定所的人如何在城市裡解決睡覺的問題?導演深入印度德里多處遊民休憩之處,影像詩意動人卻不失細膩的分析。
 
橋下的迴聲細語》鏡頭對準菲律賓馬尼拉一座小車站,在這樣邊陲的地帶,很多人的生活狀態與城市發展的視角是脫離的,這部片重要的不在於分析結構問題,而是透過實驗性的影像帶出另一個截然不同的視界。可以搭配一起看的是《額日登的遠行》,一個蒙古的祭師如何在現代社會證明他的神力?他來到現代城市又該如何自處?
 
伊朗全面噤聲》是一部讓人完全懾服的作品,他所有的素材都是用日常生活的伊朗媒體,不是直接擷取影像,而是在日常生活空間中拍攝這些影像如何出現在伊朗人的生活中,以此討論伊朗的媒體狀態,以及媒體和國家的關係,有很強、很精確的分析性。
 
灣生畫家–立石鐵臣》可能是我目前看來台灣的紀錄片中,在歷史議題的資料處理上最細緻的一部影片,他如何運用這些珍貴的歷史材料,如何帶出主角及其方方面面的人際關係,非常非常細膩,而不只是說明他的豐功偉業。
 
歡迎來扮家家酒》,一部年輕的導演自拍生命歷程的作品。我們可以看到一個未婚懷孕的媽媽,如何面對許多困難的課題,卻又保持著一個活潑輕鬆的狀態,非常有力量。
 
林木材:「亞洲視野競賽」這個單元的影片,有著對生命議題的探索,也有實驗性的美學,更有刻畫人與土地細緻綿密的關係。
 
無聲荒原》是南韓年輕當代藝術家的第一部紀錄片作品, 跟陳界仁的《殘響世界》有點像,但他涉及更大的背景與問題。美國曾經在南韓留下了一個美國村,到了現在大家都想消滅這惡地芳,可是活在這個地方的人,他們的記憶該怎麼辦?這是這部片想探討的。
 
》也是一位年輕導演的作品,他在波士尼亞讀書,老師是貝拉塔爾。如果你喜歡趙德胤的《挖玉石的人》,那你一定不能錯過這部片,因為他深入到礦坑裡,直覺式的影像,非常獨特。
 
風之波紋》這部片讓我們負責字幕的同事看完痛哭流涕,也是這次競賽類唯一讓我流眼淚的片子。影片背後的故事是,導演小林茂是日本非常重要的攝影師,但在他合作過的導演都相繼去世、自己也中風之後,人生就下滑到了谷底。地震之後,有人帶他到《風之波紋》裡的村莊,然後他慢慢地覺得自己可以在這裡拍一部片,也因為這個片子讓他回到了原來的狀態。所以這部片有著非常強的生命力,讓每一個看片的觀眾都能被感染。
 
20160409-tidf_xuan_pian_zhi_nan_-055.jpg   20160409-tidf_xuan_pian_zhi_nan_-080.jpg
 

台灣競賽

 
林木材:《日曜日式散步者》應該是我關心台灣紀錄片以來看過最神奇的電影,他大量運用資料影像,全片日語發音,導演非常迷戀1930年代風車詩社的詩,因此去追溯他們的故事,他到日本去找資料影片,探討台灣的超現實主義是受到什麼影響,這些詩人在30-50年代經歷了什麼,很實驗,但是和台灣的歷史息息相關。
 
戲台滾人生》是《在高速公路上游泳》導演吳耀東睽違已久的力作。他講一個業餘的本地歌仔戲班,因為接受文化部的補助,開始得應付行政核銷、辦各種活動,國家政治的介入反而讓他們走向衰敗,是一部很殘酷的影片,也算是這幾年台灣藝文界的縮影。
 
就是這個聲音》 記錄的是以「義賊廖添丁」聞名的地下電台主持人吳樂天。這部片有趣的是拍攝者與被攝者的權力關係,因為吳樂天很具戲劇性,看到後來會覺得導演好像被他帶著走,到底他說的什麼是真、什麼是假,都無從辨認,攝影機兩端的權力搏鬥非常精彩。這部片也是TIDF世界首映。
 
王派彰:我覺得如果把這十屆TIDF的影片攤開來看,今年的影片絕對是最多元、最能討論紀錄片還能做什麼的一屆。這次台灣競賽的入圍影片一定會讓你很驚訝台灣紀錄片原來可以這樣。
 
殘響世界》 是當代藝術大師陳界仁的作品。他是以樂生療養院為背景,但他不拍那些院民受苦難的樣子,不拍志工全力奔走的樣子,他要拍這些人走過之後的真空狀態,花了很多時間,讓他們娓娓的講述出來。所以這樣的做法和一般訴諸感動的紀錄片很不一樣,因為他並不給觀眾激情的一面。
 
雲之国》黃信堯導演最初是在報紙上看到這座「與那國島」要獨立,他覺得跟台灣有點像,所以跑去拍。拍的時候剛好遇到選舉,他訪問了很多人,也拍了一個多月,但回來之後卻覺得這不是他要講的東西。後來又再去拍,完成了一個沒有旁白、沒有人的版本,如果你不明究理的看這部片可能會覺得很奇怪,但是這部片只有進到電影院裡看才能感受到導演的企圖。
 

敬!華語獨立紀錄片

 
王派彰:中國獨立紀錄片是非常獨特的存在,因為這些影片在他們自己的土地上是沒辦法公開播映的,只能在一個封閉的空間裡自生自滅,所以反而容易讓我們看見紀錄片裡最純粹的東西。如果大家這次只能看一個單元,我會強烈建議把這「敬!華語獨立紀錄片」單元的十部片都看過,看拍攝者或被攝者如何努力從封閉的空間裡掙脫出來。
 
亂世備忘》是談香港雨傘運動的紀錄片,也是這個單元唯一的香港作品。我們可以看見這些小人物們在街頭、在帳篷、在催淚瓦斯裡,明知道自己很弱小、成功的機會渺茫,仍然必須去爭取的樣子。
 
大路朝天》,張贊波導演去年先出版了紀實文學《大路:高速中國裡的低速人生》,這是他潛伏多年的影像鉅作,在TIDF是亞洲首映。片中可以看到在高速公路建設工程中,民工、包商、官員、黑幫、居民其實都知道自己在整個社會食物鏈的位置,卻不得不冒著生命危險想辦法生存下去,就像是這些中國導演一樣,沒辦法假裝沒事,總是得想盡辦法脫離宿命。
 
二十四》由剛畢業的年輕導演所拍攝。當我們已經越來越熟悉紀錄片全面灌輸我們議題的方式,這部片卻重新回到紀錄片最原始而純粹的模樣,寧靜的觀看鄰居小朋友的生活,包括貧困、性別不平等的處境。
 
飛地》拍一座貧窮的村莊,很多支教的年輕人來來去去,對外的聯繫是電視,看起來很沒有希望,但是我覺得全世界很難找到這麼真誠的創作者,這麼真切地想讓觀眾看見真實。
 
林木材:《》是由一位住在加拿大的中國導演回國拍攝一支皮影戲班,講述為了維生、拿國家的補助而安排了很多虛華的活動,結果重要的記憶反而很難傳承,有點本末倒置,建議可以和台灣競賽的《戲台滾人生》一起看。
 
有毛的房間》講的是有「毛澤東像」的房間。雖然毛澤東已經過世了,但是他在這個無神論的國家中,還是像神一般存在在人民的生活、精神和信仰裡。影片說故事的方式很有趣,有自己的一套語言,看完會覺得好像到另一個異次元時空一樣。
 
沒有電影的電影節》記錄2014年北京的獨立影像展遇到流氓來圍事,策展人也被抓走,因而被迫停辦的過程。後來很多創作者到警察局報警提告,才發現打人的流氓其實就是警察。整部片其實就是目前中國獨立紀錄片的縮影,你覺得荒謬,但卻是真實存在的。
 
20160409-tidf_xuan_pian_zhi_nan_-041.jpg
 

比紀錄片還陌生

 
王派彰:「比紀錄片還陌生」這個單元選的都是比較實驗性的短片,如果你對這類的影片會抗拒的話就直接跳過吧!(全場大笑)但是為什麼TIDF要有這個單元呢?他其實和「敬!華語獨立紀錄片」單元一樣是另一種極端,因為他跟我們平常看到的紀錄片是完完全全不一樣的,所以你也很少會有機會看到這類的影片。
 
這個單元基本上就是在質疑和挑戰紀錄片的生產過程。很多影片你會覺得這應該是實驗片而不是紀錄片,但是如果去看這些導演的網站,他們都還是自稱自己是紀錄片導演。因為其實紀錄片只是一種語言,這些導演透過駕馭這樣的語言來說故事,讓你知道他是站在某個位子,透過聲音和影像的取樣、重組、拼貼,告訴你什麼是真實、什麼是當下,就像是魔術一樣,慢慢把真實逼出來。
 
各位坐在這裡,最後一定會決定出一個你覺得最完美的片單,但其實很多時候,在若干年後能讓你突然想起的影片,常常是你不經意或沒有期待的狀態下看到的。
 
林木材:這個單元由三個短片集錦組成,每一部都是從電影的田野調查、剪接、聲音、影像的某個細節,慢慢地擴大、慢慢地往下鑽,帶給你非常不一樣的風景,在我們影展的節目裡也算是一種緩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