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mp to Navigation Jump to Main content
23歲生日那天,充滿藝術家性格的獨生女發現她的好日子結束了!奉女成婚的她迅速捲入混亂的家庭龍捲風,好媳婦、好老婆、好媽媽,一道道符咒貼下來,她漸漸找不到自己。幽默不失寫實的完全自傳,將公主與王子的真實結局赤裸攤在陽光下,也在平凡瑣事中對照了韓國社會在傳統習俗和現代潮流間的衝突與磨合。
厭倦城市生活的木暮老夫婦,隱居到人煙稀少的上信越深山裡,那裡素有雪國之稱。縱然與凜冬搏鬥是如此嚴苛,他們修復老茅房屋頂、栽種起有機稻米,笑看鄰居以山櫻花染紗線為女兒織出成年式的和服,慢活人生如此,夫復何求?然而,某個春天清晨,地震突來,木暮決心重振他們與世無爭的生活⋯⋯
2014年香港的雨傘運動,除了各組織的青年領袖外,還有更多無名者深入其中。二十段影像備忘,是一群青年以「我們」為出發點的抗爭,當中經歷團結與分歧、希望與失落、勇敢與膽怯。在正面衝突的背後,他們總是在尋找一個自己能參與抗爭的方式,並追索著一個更為核心的問題:「我」如何成為「我們」?
山雨欲來的風,捲回多年前戰火的恐懼。掘井、囤積食物、為門窗貼膠帶,領配給的日子何時到來?短短一瞬,戰爭已滲透生活。伊裔導演在戰爭前夕回到伊拉克的家,從巴格達至底格里斯河畔,以溫柔眼神凝視即將消逝的家庭日常,劃破波灣戰爭以來,國際媒體傳遞的刻板印象,是近年最受矚目的紀錄片之一。
2011年,當埃及人民在開羅解放廣場高喊民主時,偏遠村民正透過電視觀看這場阿拉伯之春。獨裁下台,大選變天,軍人干政,政治動盪從未停歇。年輕導演回到村落老家,與務農親人談起時局,但沒有生活哪來民主,寄託政治又有何用,觀念歧見與世代差異逐漸浮現,展開對革命的複雜思辯,「人民」到底是誰?
漂流難民的生命狀態該如何呈現?導演的首部紀錄長片,以實驗手法翻轉了過去處理難民生命政治的作品。影片大膽地以落海難民的身體及其視點作為推進作品的敘述形態:猶如亡者的他,盤旋在歐洲上空,伴隨各國難民,聆聽著他們心聲。試問:還有比死更能夠確切呈顯這種赤裸生命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