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TIDF選片指南(下)

作者
 趙元、謝佳錦、黃昕柔、翁皓怡

時間:04.13(六)14:00–16:30
地點: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 102共享吧 
主持人:TIDF節目策劃 鍾佩樺
與談人:
TIDF初選顧問 吳文睿
TIDF初選顧問 阿潑
TIDF策展人 林木材
TIDF影展統籌 陳婉伶

選片指南(上)

焦點影人|雙面斯洛伐克:彼得.克雷克斯&維拉.恰卡紐娃


接下來是非常重要、我們每屆都會有的「焦點影人」單元,但今年很特別,選了兩位影人並列。可以請策展人說明一下為何有這樣的變化?


一般來說焦點影人是選單一個人,比較像是回顧展,但我們也一直在尋找,是不是有值得被推介、也有嶄新創作語法值得了解的中生代導演。不過中生代的作品可能沒那麼多,撐不起單一回顧展。後來我們循線找到這兩位斯洛伐克導演,他們在中東歐非常重要。對我個人來說,跟他們兩位有一個偶然性,我都是在2010年第一次看他們的作品,他們在2010年TIDF都有放映過,於是就挑了彼得・克雷克斯跟維拉.恰卡紐娃這兩位。


木材要不要介紹一下彼得,你已經愛戀他多年!說一下為何對他情有獨鍾?


我講一下我的心路歷程。我第一次是看《烹煮歷史》,我們這次也會放,我當時是在瑞士看,看完驚為天人,不太像傳統紀錄片。傳統紀錄片要不旁觀、要不介入,但他每個畫面都嘗試搬演、做各種場面調度,企圖讓觀眾透過主角的說法或場景,回到某個歷史現場,戲劇性很強。佩樺有做研究,以前我們說觀察式紀錄片,理論上你要當「牆壁上的蒼蠅」,但因為彼得很大一隻、胖胖的,他就自我調侃我怎麼可能變成蒼蠅,至少也是房間裡的大象吧!他就用很幽默的方式去破除紀錄片原則,有沒有可能在紀實與虛構之間,創造出一個更大空間去玩弄歷史、反思歷史。這是我認識他的過程,那時就非常喜歡他。但因為他拍片很慢,現在也沒幾部片,我們就精選了算是全套啦。
第一部片《66個季節》是他畢業後的作品,2003年拍的,用很多幽默方式來談歷史。他帶祖母到一個經歷66年斯洛伐克歷史的游泳池,問她過去的經歷,甚至隨意搭訕泳裝美女,問哪一個像阿嬤年輕時,想找來扮演,阿嬤有時還會嫌這人身材不像我,嫌人家太胖,另一個人才像;《烹煮歷史》是從軍隊伙房、廚師的角度,省思每一場重要歷史戰爭,算是經典中的經典,只挑一部就看這部;另外像是《民主待更新》、《絲絨恐怖份子》,他也做很多融合,自己走入鏡頭,反省斯洛伐克怎麼從共產走向民主;最後一部是台北電影節放過的《服刑母親》,介在真實與虛構之間,去探討烏克蘭受刑者母親很難拍到的一面,算是一種不可見的可見。


這個單元還有另一位導演維拉。這次並列兩位焦點影人,如果以大家很熟悉的十六型人格來看,我覺得彼得就是超標準的E型人,標榜在拍攝現場玩一場遊戲,像剛剛講的跟被攝者有很多互動、扮演。但維拉完全不一樣,我覺得她是I型人代表,內心小劇場很多,細膩處理平常思考的問題。如果你也是內心小劇場很多的I型人,我覺得你會在她的作品中獲得很多共感。這次並列像是一種互補、平衡,就是男性、女性,或者外向、內向。因為時間有限,容我比較粗暴地分類一下,推薦給大家。
如果你對中東歐歷史有興趣,可以看她的三部短片《秘密地下社會》、《殞落時分的飛行》、《他鄉之羚》。斯洛伐克之前是捷克斯洛伐克,這三部片可以感覺到歷經人為國界分隔下,因政治緣故,對於國家認同的不同轉變。如果你對這些議題有興趣,可看看這個短片輯,其中有些還混用了動畫、虛構等有趣元素,來了解這段西歐之外的歷史。
如果喜歡紀錄片中探討影像與記憶主題的觀眾,請一定要看《失憶日記》跟《失憶實錄》這兩部片。又是一個姐妹作,《失憶日記》是維拉的大學畢業作,當初為了拍攝這個題材,她上網查資料,看到阿茲海默患者的網路日記部落格,那時部落格還很流行,跟現在很不一樣,她因此發現寫作者儘管有些記憶遺落的狀況,卻還是能在筆記中探討人類的記憶、回憶,或是她的個人經驗與集體經驗的落差。導演在此發現失憶的有趣之處,就跟寫作者聯繫,原本想作為創作素材,但又希望本人能用小台DV記錄生活,幫助她創作劇本。沒想到當事人拍的影像有一股很直接、很質樸的力量,讓她能獨立剪成另外一部片。於是有了兩部片,《失憶日記》是劇情片,她請演員來重現部落格中的日記段落;同時又有用最樸實方式完成的《失憶實錄》,用寫作者自己生命經驗,有時甚至忘記攝影機在哪,裡面也有我們剛剛一直強調的「紀錄片的力量」在其中彰顯出來。推薦大家兩部片一起帶,收穫更豐富。
現在大家常談人類世,若你對於環境、氣候暖化、科技進步、AI發明等有關注,對人類存在有很多質疑,有時不禁會想,是不是要世界末日了?這次維拉有一個三部曲,分別是《末日觀測》、《人類世,孤寂世》、《無界之白》。如果我剛剛提到的這些現代人類問題也常浮現在你腦海裡,這個導演等於是融合不同影像手法,你可以稱之為實驗,來對這些命題提出疑問。觀影過程中會有很多驚喜,她非常擅長跨領域的影像語言書寫方式。兩位焦點導演,大家可各取所好,千萬不要錯過。


我們是不是有個預告可以看一下?


我們有預告,但沒時間(笑),可能要往下。大家可以去TIDF網頁看。


預告蠻好看,大家可以去看。他們影展期間都會來,有大師講堂跟延伸座談。

 

焦點單元|時代的隱喻:名為緬甸的真實


接下來進入另一個焦點專題,我們剛剛在推薦競賽作品的時候一直提到緬甸單元。能否請木材說明一下,為什麼今年把目光放在緬甸?


其實要做緬甸單元的時候,我們也不是那麼有把握。我和佩樺去年真的去了緬甸一趟,蒐集影片跟調查資料,發現他們的獨立電影非常年輕有活力,但因為政治影響,迫使他們無法真的很自由拍片,所以他們在影片中都展現了某種特定的美學型態。譬如有一部我覺得大家會有所感的是《十年緬甸》,它是呼應之前《十年泰國》、《十年台灣》、 《十年香港》這個系列作品,用劇情片的方式去思考未來十年的緬甸會發生什麼事?其中也含有某種政治性。
氣旋納吉斯:當時間停止呼吸》是2009年的作品,很多緬甸評論者說它是第一部由緬甸創作者完成的紀錄長片。氣旋納吉斯當年在緬甸造成重大傷亡,但是緬甸政府不像我們馬上去救災,反而是封閉現場,不讓外界資源進來援助。一群緬甸電影學校的畢業生,便組織了拍攝團隊進入災區拍攝現場。當年他們是以匿名的方式拍的,直到多年後覺得片中主角都是用真名,那我們應該也要改以真名示人,以表示對作品的負責。
這一系列的影片,背後可以讓你思考很多地緣政治跟文化脈絡的問題。至於為什麼是緬甸?其實緬甸在世界電影的光譜很邊緣,台灣有趙德胤和很多緬甸華人來求學,兩地有個很特別的關係存在,如果可以藉由TIDF特別關注這個地區的電影,我覺得會是件蠻好的事,也希望讓世界關注到,其實緬甸電影具有很豐富的文化遺產。


也呼應我們剛剛一直強調的對亞洲的關注。用一個比較粗暴分類的方式來幫助大家選片,若你對緬甸的政治和歷史感興趣,尤其想了解2021年政變之後的狀況,推薦可以看手冊88頁的《緬甸日記》跟《記憶中的二月一號》。
如果你是喜愛「比紀錄片還陌生」單元的陌生之友,對紀錄片形式或是比較實驗開創的影片有興趣,推薦大家看「緬甸短片輯#2」,其中都是緬甸當代最新銳的實驗作者,也可從中看到很深厚的緬甸文化底蘊,包括他們對宗教典故的轉化,可能跟我們本來對於緬甸非常政治的想像很不一樣。
剛剛提到我們之前去了仰光一趟,就把對這城市的印象收攏在「緬甸短片輯#4」中,可以看手冊第93頁,如果大家想感受仰光這城市的感覺,或是當地時間感,推薦可以選擇這個短片輯。那如果你已經要看趙德胤的《診所》,就絕對不能錯過「緬甸短片輯#1」,因為裡面就有一系列《診所》被攝者翁明所拍攝的作品輯。木材可以補充一下。


我們看完《診所》去問趙德胤,因為片中穿插了一些翁明拍的片段,就問他到底選了哪些片段,後來我才理解翁明自己也是一位創作者,他的第一部作品就叫《The Clinic》,跟《診所》的英文片名一樣,我們就把中文片名翻成《我的診所》。如果你看了趙德胤的《診所》,可以再看翁明的《我的診所》,相互對照。


最後,如果你比較喜歡故事性很強的片,推薦可以看《陌生成家》,它其實是一個愛情故事,片中主角是一對女同志。緬甸不像現在的台灣,對於多元成家的概念那麼明確,但他們純粹就是因為相愛,然後想要擁有一個小孩,在這過程之中發生的一個另類家庭的故事。也可以推薦大家《硝煙下的助產士》,這部在日舞影展得了評審團特別獎,對於緬甸作品來說是難得的殊榮。之中記錄了跨種族、跨宗教卻同為助產士的兩位女性,儘管她們彼此間有些競爭和不理解,卻還是擁有姐妹般的情誼。如果你對女性題材很感興趣,非常推薦看這部片。
快速講完了緬甸單元的片,剛剛提到很愛緬甸的阿潑有什麼想補充的嗎?因為阿潑也去過緬甸,寫過相關題材的作品。

 


本來以為我可以逃過(笑)。我是在緬甸還沒民主化,翁山蘇姬還被軟禁的時候就去過,氣旋納吉斯重創的地方我有去,自從緬甸政變以來,也一直關注。想提醒大家台灣就有緬甸街,大家想關心緬甸可以去看看,其實離我們非常近。剛才我也提到,我在競賽中希望多選幾部緬甸的片,因為那時還不知道TIDF會做緬甸單元。
大家可能會發現,很多緬甸單元的片導演都是匿名,創作者們想記錄政變的當下,就偷偷拍、從窗戶內拍,最後作品為了保護安全而匿名,從各種角度來看都很珍貴,因為他們不惜生命也要把某些東西記錄下來,我蠻希望大家去看他們是冒了多大的風險,把這些影片帶出來。而且其實相對烏克蘭,緬甸內戰也還在進行中,在媒體上卻鮮少出現,大家可以透過影片去看看,現在緬甸真實的內戰狀況到底是怎麼樣的。


感謝阿潑的補充。 這次也有「緬甸短片輯#3」,在手冊第93頁,都是匿名或假名,現在緬甸內戰還是烽火連天的狀態,很多紀錄片工作者是直接到了前線,記錄下非常重要、珍貴的影像。這個短片輯同樣也是要推薦給對緬甸現況、政變感興趣的朋友,千萬不能錯過,真心推薦!還有一定要推銷的是,5月15日的「當時間開始呼吸:紀錄片在緬甸」論壇,共有七位緬甸影人會到場,非常、非常難得。


參與的緬甸影人包括策展人、監製、創作者,真的是很難得的機會,能讓你更了解緬甸電影的現況。


今年我們同樣也做了這個焦點單元的別冊,憑兩張緬甸單元的票券,不管是電子票或紙本票,都能去華山櫃檯兌換一本,裡面有非常精實的緬甸電影工作者訪談,中英對照,還有收錄他們的藝術作品和詩作,非常限量,請大家一定不要錯過!

敬!華語獨立紀錄片


緬甸之後,輪到剛剛也是一直提到的華語獨立紀錄片。我們剛剛聊的時候,就有講到大家都有觀察到一些中國片、香港片的變化,能否請木材先稍微提一下。


兩岸關係跟政治情勢轉變影響蠻大,比較沒辦法直接再去講過去發生什麼事,可是用一種比較曖昧、間接的方式,去重現他們的狀態。在一個相對封閉的情況下,要挖掘作品也愈來愈不容易,所以我們透過很多管道找尋,包括重映了在金馬獎獲得最佳紀錄短片的《備忘錄》。


這個單元文睿也有些自己的觀察跟推薦,是不是也跟我們分享?


特別注意到香港的部分,這四部片都不到40分鐘,相對這次台灣競賽的短片比較少、不突出,剛好可以在華語語境中看看香港的作品,這四部片都不長但表現上是很突出的,呈現像木材剛剛講的香港現況,或說一種香港人的集體心理狀態。因為片都不長,蠻推薦大家可以都看看。
我自己特別想提裡面兩部,一部是《九龍東往事》,是我看的三個單元裡面個人非常喜歡的作品。我看的時候真的嚇一跳,想說是多鏘的人才能拍出這樣的作品!以前我們就討論過,有沒有人能在紀錄片中拍鬼片,那時的結論是大家都覺得真的非常困難,沒想到這位導演做到了!這部片在談一個蠻冷僻的史料,二戰東亞經濟起飛時,假髮製造業是很重要的產業,特別是美國需求量非常大,而香港就是處在製造流通的樞紐。但當時是冷戰,美國為了阻絕中國,就開始特別制裁所謂的「亞細亞頭髮」,甚至後來更荒謬的還要你證明這些不是共產主義的頭髮。片中就從一個流傳在香港假髮工廠的鬼故事,開始講假髮的往事,用過去和現在的影像,來談香港的特殊位置,其中也提到離散、移動和移民的故事。剛剛提到的鬼,就從頭到尾穿插在故事裡面,片中鬼的表現手法非常精彩,就不爆雷請大家自己去感受。


這部片也是我們今年檔案影像單元的作品,會跟另外兩部檔案影像的短片一起放。


它在檔案的表現上真的很厲害、非常精彩!
另一部我想提的香港短片是《失去的部分》,它也有進入亞洲視野競賽。特別想提,是因為之前曾經跟朋友討論創傷怎麼拍,這部片就讓我們看到以一個蠻特殊的角度切入,用身體和心理的記憶去辯證:
「發生過的事,身體不會忘記」,是體感很強的作品,蠻推薦大家看。


除了香港作品,是不是也有中國作品想推薦給現場朋友?


備忘錄》在中國那邊的網路條目是找不到的。這部片記錄了疫情期間在上海封控的一個切面,也讓我們看到了騷動時期紀錄片工作者可以發揮的角色,我覺得是蠻重要的作品。
接下來是一部蠻奇怪的片子《一座桃花洞》 ,它在講「工讀學校」這種體制學校,本來是從蘇聯來的,專收一些素行不良、違法犯罪的青少年,進行特殊教育的學校。到中國之後,變成管理問題學生、壞孩子的學校,但它管的範圍很寬,連曾經離家出走、在網路上亂交友,爸媽都可以送來管教,要管多久也取決於於爸媽何時決定帶你回去。這樣的學校在中國竟然有100多所!
導演進入桃花洞這個地方的學校,地名本身就蠻有隱喻性。他花了一段時間記錄裡面的學生,是比較偏觀察式的記錄,從台灣角度看會覺得有點獵奇,驚訝怎麼會這樣管教學生,基本上是完全壓抑人性的身心理慾望。在裡面犯錯,懲罰方式就是讓你只能吃白飯,根據犯錯的嚴重性,決定你要吃白飯吃多久,裡面好像說有人連續吃了三個禮拜……。學校男女都收,但男女之間不能有互動,連互看都不行,各種高壓管制,導演也透過作品質疑這樣學校存在的必要。


這單元也有影人會來現場映後座談。

 

台灣切片|無題之卷:小規格業餘電影,還有其他


接下來我們進入台灣的單元!今年「台灣切片」單元非常匪夷所思,木材好像有張照片想跟大家分享?


今年題目叫「無題之卷:小規格業餘電影,還有其他」,小規格是指35mm以下,包括16、8、9.5mm的膠卷,它們在1920年代起陸續被發明,像現在你用iPhone就可以拍生活,以前小規格就是讓你能帶回家去拍攝家裡的情況,這種業餘的使用。
我們為什麼做這單元,是因為大家看電影,往往認為這是一個作品,或要看一個故事,但是對於紀錄片而言,很多東西都可以是紀錄的載體,譬如我們剛才提到的檔案影像。那我就開始思考,如果我們要找日治時代台灣的影像,台灣的片都不見啦,台灣人也不可能拍電影啊,那有沒有可能在這種業餘小規格的影像中,看到某個時代的蛛絲馬跡?所以我們就開始了這樣的狂想。


追尋~


對,就花了兩年多,有時候也不知道自己在幹嘛,就一直找一直找。接下來給你們看的這一張照片,就是在1976年有發行一本小書《我們如何拍8釐米電影》,它告訴我們8mm可以用在哪幾個用途,譬如說海水浴啊,過生日啊、滑雪場、結婚式等等,還會教你怎麼拍。
剛剛講的這些家庭聚會、滑雪場、運動會,確實就是我們從二〇年代去尋找這些業餘影像裡,執掌攝影機的人會拍的東西。所以我們這個單元的組成會跟一般放映不一樣,會有一位主講者或片中人現身說法,去說這部片到底在講什麼。所謂紀錄片的概念不只是看影片本身,而是存在於他們的現身跟觀眾的互動,他們補充的資訊跟情感,會讓你理解這部片的重要性。這是我們做的一個瘋狂嘗試,不知到底會不會成功?我們可以先看一下預告……


我覺得我們還是先跳過預告!大家可以回去自己找來看。就像木材說的,這個單元其實算是我們一個很大膽的嘗試,也花了很多時間做研究,其中涉及到的不管是技術、細節或內容,都龐大到要另外開一個專題講座來做這個單元的選片指南。那木材是不是可以分享一下,接下來我們會有一個專門針對這個單元的特別活動~


我們在4月28號會跟本單元的協同策展史惟筑老師,進行一個一小時的單元指南「小規格電影?業餘電影?——電影史不告訴你的事」,從技術史的角度,告訴大家為什麼這些影像被發明?我們又從這些影像裡看到了什麼?
4月28號的15:00-17:00,會有另一場很特別的活動「業餘狂熱:張凌文與他的小規格電影收藏」,我們找到一位台中收藏家,專門在收小規格業餘電影還有放映器材,他本業是珠寶商,開銀樓的,還會自己研發零件,放映器材壞掉的話,會自己訂製零件來修。他有很多我們都不知道的收藏,我們去拜訪過他幾次,他還有三〇年代台灣的影像,什麼台北兒童戲院的影像。這場活動會有點像獻寶,拿出各種稀奇古怪的影像給大家看,算是個開場,其他影像會在影展期間展映,包括「丁瑞魚家庭電影」三〇年代日治時期的家庭影像,或是六〇年代很重要的攝影師許蒼澤也拍了家庭影像,甚至租了一台計程車帶全家去環島,用攝影機拍攝下來,就像公路電影,大家可以在現場感受神奇的紀錄片魔力。


除了演講之外,我們這次還有講述表演、現場電影,是一個形式非常多元豐富且瘋狂的專題嘗試。從4月24號開始在影視聽中心還有一個特別規劃的展覽,會展出非常多稀奇古怪的器材和相關書籍,讓大家可以直接觸碰,更了解小規格是什麼東西。

 

時光台灣:流離島影


那我們進入另一個跟台灣有關的單元叫做「時光台灣」,今年選擇做「流離島影」系列。請婉伶來跟我們解說一下這系列裡面都是什麼樣的作品。


這個單元每年會從影視聽中心的館藏挖掘,看有哪些值得拿出來給大家看。「流離島影」系列是1999年,由周美玲導演作為總策劃,提出一個去拍所有台灣離島的狂想。台灣的離島非常多,有的我們甚至叫不出名字、完全不了解,她當時就有這個拍攝想法,在某幾次聚會中和同樣是創作者的朋友們提到,大家就說:好啊!那我們來拍。就在這樣可能有點微衝動,又覺得很好玩的狀況下,找了12位導演每個人挑一到三座的島嶼來創作。這個創作計畫的資源其實並不多,他們也必須思考要用什麼樣的手法去呈現被分配到或是自己選擇的島嶼。
大概2000年的時候作品陸續完成,台灣的紀錄片剛好在那時有蠻大的轉變,也透過這個創作計畫呈現了出來。在地理上,這12個導演應該只有一、兩個不是本島出生長大,也就是說他們在某程度上帶有一點台灣本島看離島的視角。另外,在有限的資源下,讓他們發展出某一種「貧窮美學」,他們可能要用不同手法或敘事,去建構島嶼的故事,裡面就爆發出非常多不同的敘事手法、角度和拍攝方式,有些人甚至根本拍不到那個島。譬如釣魚台其實當時根本上不去,但上不去、無法取得畫面的同時,其實也彰顯了當時的某一種現實,輻射出來的意義不只是島嶼本身,還包含了當時對於所謂「台灣」這個概念的輪廓,到底擴及到了什麼地方。
千禧年前後,也對當時較主流或想像中較傳統的紀錄片形式,譬如人文關懷類的紀錄長片,有些不一樣的顛覆,可能是創作手法或敘事手法上的嘗試。或許從現在24年後的眼光看來,有些東西已經不是那麼新穎了,但在當時的脈絡下思考,還是有非常大的突破。大家可以透過新的角度去回望這些作品。
這批影片其實我們也花了蠻多時間跟力氣進行數位化、掃描,並校對其中非常多的細節,算是蠻辛苦的單元。 除了剛剛講到的內容,我們也在接下來即將出刊的《Fa電影欣賞》中做了特別專題,邀請學者、研究者和專訪當時拍攝的幾位導演,去談談他們如何看待「流離島影」。這系列作品其實有非常多我們沒有想過的角度。

 

 

來自彼端|憂鬱與希望的十年──烏克蘭紀錄片選


「時光台灣」跟「台灣切片」是我們很熟悉的單元,但這屆有一個很特別的單元,是我們第一次嘗試和國外影展做了節目交換。是否請婉伶來分享一下這個單元的起源?


這是TIDF第一次做交換單元,這在其他影展或許蠻常見,但對我們來說是第一次嘗試。我們在2022或2023年的時候去了荷蘭阿姆斯特丹國際紀錄片影展,當時因為俄烏戰爭的關係,這個影展對於烏克蘭的創作者和他們的紀錄片圈非常關注。當時就有一個烏克蘭代表團到了荷蘭,我們也在那邊見了代表團,其中包含創作者、選片人等等在業界工作的人們,談到了他們面臨的困難和創作樣態。
那時認識了烏克蘭人權紀錄片的策展人,就開始思考可以如何合作,後續才迸發出這一系列的節目交換。因為是交換單元,選片時我們也會給他們TIDF的片單供挑選,當時討論的方式是,我們這邊會提出一個簡短的片單供他們選擇,看他們看完有什麼想法,然後兩邊共同決定出片單,反之烏克蘭單元的影片也是這樣決定出來的。
影片內容其實非常多,最後選出了六部,談到從2014年到現在,過去十年烏克蘭跟俄羅斯之間的各種愛恨情仇糾葛。其中包含戰爭,以及戰爭下的人們如何生存,也呈現很多創作者對於影像的運用,在不同影片中也會看到一些實驗的手法。
另外片單也帶到戰爭之前,2013年的廣場革命,可以了解這個革命的訴求,以及它是如何被記錄、革命中人的各種樣態、角色如何被呈現等,都有不同層面的觸及。譬如《基輔穹頂下的玫瑰》就是談藝術家如何用音樂或音樂劇,去詮釋他們所經歷的事情。在戰爭以外,我覺得這六部片更立體呈現了這個國家裡面人的樣貌,是我們過去沒有想像過的。現在提到烏克蘭,第一個想到一定是戰爭,但人的樣貌是什麼?這六部片中有更立體的呈現。
我們也非常難得邀請到幾位策展人和影人到台灣,在5月17號《廣場記事:初剪版》映後會有一個延伸座談,將談到烏克蘭過去十年來、甚至更久以來的的創作脈絡,以及我們在策劃影展和單元的時候,兩邊的想法是什麼。

特別放映


加速來到今天最後一個單元!每屆都會有的「特別放映」,除了慣有的緬懷影人的紀念作品,例如TIDF曾放映過的影人離世了,我們就會把他的作品收錄在這個專題之中。其中還有評審作品,請文睿推薦一下。雖然是個小單元,但還是需要推薦其中特別值得關注的。


我想感謝TIDF特別放映單元竟然放《星空之下》,這位導演叫做李奧納多,以前在讀南藝時提到他都不是叫名字,我們都是叫他「偶像」。提到李奧納多的時候指的都不是那位演員,而是他。


不是《鐵達尼號》的李奧納多!


這位導演去年過世,我發現中文世界幾乎沒有提到,所以這次TIDF選他的作品我真的很感謝。他的特色是攝影的方式,為何稱他為偶像?那時2006年TIDF放了他的「印尼三部曲」,《星空之下》是第三部曲,前一部叫《月亮的形狀》,看的時候整個南藝的同學都瘋了,因為他的鏡頭會在各種意想不到的位置出現。如果說攝影機是牆壁上的蒼蠅,他的攝影機就是飛行中的蒼蠅。
他很巧妙的運用DV時代小片幅攝影機的長景深,不像現在用相機拍紀錄片會有景深淺的問題,在景深很長的情況下,等於解放了攝影機運動的可能性。他大量運用廣角鏡頭拍紀錄片,發展出一套他稱之為Single Shot Cinema(單攝電影技法)的鏡頭語言。像我們拍攝通常會做分鏡,但他這套鏡頭語言是不做分鏡,在一顆鏡頭裡透過移動、高低角度的方式把整個世界拍完。這樣會讓他和被攝者之間的互動性非常強,激發出來的情緒也會非常非常強。
他在世界各地辦了很多工作坊,推廣他的拍攝方式,但很可惜的是在七、八年前生了一場怪病導致長期臥床,再也無法拍攝,一直到去年就走了。年紀也不大,才63歲。他是蠻重要的導演,也是阿姆斯特丹影展史上唯一連續兩部片得到大獎肯定的導演。攝影之外,剪接也非常厲害,是圖形連戲的天才!如果看過《2001:太空漫遊》,開頭拋一根骨頭上去轉轉轉變成一個太空船,那就是圖形連戲。他是紀錄片界少見的圖形連戲天才,在片子裡表現得非常精彩。這次放的是「印尼三部曲」的最後一部,透過一個印尼家庭看整個印尼的情況和變化,光是第一個鏡頭就會讓你非常非常驚訝。總之講了那麼多,我個人覺得真的是必看。


真的是偶像!大師之作!必看!


另外一部是海蒂・哈妮曼的《永遠》,這位導演之前也曾經是TIDF的焦點影人,但在前年過世了。這部片在講巴黎的拉雪茲神父公墓,是巴黎市區最大的公墓,很多王公貴族、名人像是普魯斯特、蕭邦等等,還有一些老百姓都葬在這裡。全片就聚焦在這座公墓,用導演招牌的一般日常聊天方式,和來到公墓的家人或粉絲交流。我覺得她在有限的生命和無限的生命之間,做了很意思、非常詩意的辯證,其實一直讓我想到最近很紅的動畫《葬送的芙莉蓮》,我覺得非常的有意思。


沒想到竟然有這樣跨越時空跟領域的連接!


裡面有一位角色講到什麼是不朽,他說很多人去看蒙娜麗莎的畫像,可是蒙娜麗莎和畫她的達文西都已經消亡了,但剩下中間的作品難道不是不朽嗎?像這部片導演也走了,很多被拍的人也不在了,這部片本身就變成一種不朽。


這次我們是從荷蘭電影博物館Eye Filmmuseum調來的35mm拷貝,會在影視聽中心的大影格放映。這部片之前在2010TIDF、哈妮曼作為焦點影人時有在台中放映,看過的人都說很難忘、很感動。這次「特別放映」挑選的都是他們生涯前三名、非常重要的作品。


雖然「特別放映」是後面小單元,但真的每部都是重磅作品千萬不可以放過!

 

總結+問答環節


今天非常感謝四位講者,也很感謝大家陪我們那麼久。木材想最後簡單總結一下嗎?


剛剛婉伶說《Fa電影欣賞》雜誌會做「流離島影」專題,這期裡面其實還有一個是特別企劃,本來是給張照堂老師的致敬專題,現在變紀念專題。其中會有好幾篇專文,還有從未曝光過,他當年跟胡台麗老師去拍《矮人祭之歌》的靜照,張世倫也幫我們做了策劃。這本現在看來更是別具意義,大家可以期待出版。
TIDF再一個月就要舉辦了,我們現在也是有點誠惶誠恐,因為每一年票開賣後都是很慢速成長,還有其他影展的競爭,說實在話也有很多我們不是那麼有把握的單元,像是「小規格業餘電影」、檔案影像創作計畫。但無論如何都還是蠻期待跟觀眾一起,共創一個美好的影展時光!


沒錯,誠惶誠恐開始,也誠惶誠恐結束。剛剛特別提到今年很多影人會來台灣,這是我們睽違兩屆終於有實體的影人來參加映後座談,目前估計有超過60位會來,只要在場次表上有星星的,就是代表會有實際的影人來現場和大家對話。雖說現在已經有點超時,但還是好奇現場的朋友們有沒有任何問題?不論是影展策劃上或是影片問題,都歡迎舉手發問!現場也有準備小禮物,要送給發問的觀眾。

觀眾Q1
想問緬甸短片輯那些比較偏實驗的短片,如果對緬甸歷史不熟,看了會難理解嗎?若看之前想惡補,應該要優先補哪一段歷史?


我可以簡短回答,我覺得完全不會有任何問題!若對緬甸過去發生過的政治事件或社會動盪不理解,在這些短片中還是能很單純的感受到,導演如何轉化個人生命經驗。這些生命經驗一定跟緬甸這個國度的變化有關,但都不會很直接的去指涉特定歷史或政治事件,所以你可以就抱著觀賞電影的心情,去發現作者想告訴你的資訊和觀點。


我想補充,像《我與我國的色情片》、《從前從前有個媽》,是一位很新銳的實驗導演最新的兩部創作,網站上有導演的話,如果你看不太明白可以去讀一下。另外我們做的別冊裡也有蠻深入的訪問,大家看完片之後可以去讀,裡面收錄了好幾個導演的訪問。


沒錯!不會是一個門檻很高的觀影經驗。


大家不要預設門檻去看片,我們就是把門檻都拆掉。

觀眾Q2
我也想問緬甸單元,剛剛主持人介紹《十年緬甸》裡面有很多隱喻象徵,我有點好奇如果我們連緬甸原來的狀況都無法精確掌握,會不會看了就在裡面彌留了?因為我查IMDb的資料非常少,甚至沒有足夠的評分。

木材
應該不至於啦。「十年系列」是有個前提存在的,譬如香港的情況是發生很多運動,或是政治上無法改善,迫使創作者用虛構的方式去想像未來十年的香港會是什麼樣子,你只要記住這個前提就可以了。其實緬甸的劇情片、經典電影過往都是以打鬧或是喜劇為主,所以他們的電影語言非常清楚,也有很誇張的表演,《十年緬甸》中就有好幾位導演都是用這種方式,有點像是用自嘲,甚至加以反諷電影審查制度,就變成一種荒謬喜劇,可以抱持著蠻輕鬆的態度去看。


它就是一個設定在近未來的科幻加喜劇,但當然還是有一些悲傷的部分。沒想到大家對於緬甸專題有那麼多的疑問!


我想補充一下。因為TIDF選很多我自己覺得是世界邊陲的片,包含尼泊爾等地,其實大家都不算是真的很認識這些地方。紀錄片的可貴之處,就是可以透過導演的方式讓你無障礙進入,藉由紀錄片知道這個地方原來語言、風景是這樣的,原來裡面的故事是跟我們一樣的,人的掙扎都是一樣的,我覺得這是一個普世性的東西,大家可以不要這麼擔心。


其實這就是看電影可以帶給我們的,剛好可以做為今天的小小結語。
那為了感謝大家留到最後,我們準備了一個超級大彩蛋!TIDF套票已經開賣,一開始也有詢問得知蠻多朋友已經買套票了。因為我們套票一套就是六張, 這麼有限的張數,到底要怎麼換票呢?即使剛四位講者都已經推薦了非常多影片,我們還是硬逼他們一定要選出六部,如果你今天只有一套套票的扣打,該如何分配買票?我們就來先看看文睿的六部,非常精美的圖卡~

 


能否請文睿分享一下,為何你剛剛講那麼多,但最後放上圖卡的是這六部……超過六部!對每個人都作弊!!


我覺得我選的比較任性一點啦,我還是會考量容不容易看到,我選不容易看到,跟我覺得特別推薦一定要看的,還有三部備選。


那個備選想必是經過一番掙扎,才交出了6+3的考卷。那我們來看看另一位初選委員阿潑的。

 


這也超過六部吧!


真的沒辦法《由島至島》一定要看!我自己非常非常掙扎,我剛有說選的時候我會有自己的菜,但我也會有一種真的是所有觀眾不管什麼背景都可以覺得很好看的片。當然我自己還有私心,例如《阿根廷正義審判》,是想要帶給台灣觀眾、這個國家人民需要思考的東西,可以跟我們對話。《公園》因為是移工題材,覺得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應該要了解,所以我加碼。前六部我可以保證大家看了真的絕對不會後悔!


他們兩個的加碼剛好又是一套套票!


沒錯!大家可以再買一套!回到婉伶的選擇~

 


因為我們都先知道他們的片單了,所以我就都盡量跳過他們的片單,這樣比較不重複。


商人就是奸詐。


因為我對檔案影像的接觸比較多,所以我還是比較想推檔案影像的東西,像《她們的革命書簡》剛剛比較沒有提到,是一個很特別的存在,它用了檔案影像去創作,但裡面抽出了很多元素去虛構了一個故事,詳細的介紹大家其實可以看片介,我不講太多。
又譬如剛剛講過的《阿根廷正義審判》,雖然屬於競賽的範疇,但實際上整片都是用檔案影像創作的,也是一個很好的典範。另外的四部檔案影像短片,你只要用一張票就可以解決了,是不是也很好呢~


對,不算犯規。最後換林木材~

 


林木材!你這個!?


這個實在是太滿了吧!


我有一些是不用買票的啦!最下面的「檔案影像創作計畫」跟小規格業餘電影。其他就真的很難選,我想特別講一下,剛剛忘記講的入圍國際競賽的《登入無盡島》,是全片在電玩世界裡完成的,三個年輕人進入電玩內,跟大家說我們要在裡面拍紀錄片。因為電玩世界沒什麼限制,你可以無限殺人,想幹嘛就幹嘛,所以其實又呈現了某種真實的人性。
另外泰國片《記憶抹煞》,這個導演前幾年都有參加TIDF,之前有部也是入圍競賽的片叫《死亡之舞》,這部他用了很多各國的檔案影像,還包括有台灣蔣中正的影像等等,我覺得是很神奇的作品,利用檔案拼貼了亞洲的政治版圖。沒有太多作品是像這樣子的,而且他那些檔案影像,都用了各種方法取得,我覺得是一個很有創意的作品。
其他剛剛大致都有說過,上面就是我們其中一位焦點影人維拉.恰卡紐娃的片,《末日觀測》跟《無界之白》是前後兩部作品,前作是她去極地拍的,拍完後來回到工作室,她又反芻了一次極地的經驗完成第二部作品。

 


沒錯,對於現在的科技發展或是氣候危機都有很細膩的處理。
今天再次感謝大家陪我們到最後!希望有給大家一些選擇套票的指引,剛剛聽了那麼多已經可以再買第二套、第三套了,上面我們貼心秀出QR code,大家可以現在立刻購買!
另外感謝大家來參加活動,只要填寫問卷就可以再領一條葉黃素!你看我們有那麼多片要看,葉黃素是不是非常重要呢?感謝白蘭氏的贊助!也再次感謝四位講者,在這麼短的時間內,把143部片壓縮再壓縮、精選再精選推薦給大家。也謝謝大家陪我們留到超時,掌聲鼓勵,謝謝大家~